钱钟书对翻译概念的阐释_世联翻译公司

首页 > 翻译团队 > 专业翻译公司 >

钱钟书对翻译概念的阐释


    钱钟书是我国现代着名作家、文学研究家,同时还是一位卓越的翻译家。特别是在翻译理论方面,他作出了一些建树性的成就,提出了最为新锐的观点,至今仍为翻译界所推崇。
      在钱钟书先生的《林纾的翻译》一文中,钱先生用了“虚涵数意(化境,一种较高的翻译标准)”这个词,总结出了汉代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关于翻译的解释所包含的深层含义。
      钱先生以为“化”是“文学翻译中的最高标准”,“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为另一国的文字,既能不以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文的风味,那就算得上入于‘化境’了”。
      他也指出,译文应当忠于原文,使其读起来又不像译本,不像经过翻译而成,才能入于化境。
      但是,他还认为,达到化境(一种翻译标准)是不可能实现的,对于某些方面,一定程度的“讹”(在翻译中,好作品或是坏作品对读者产生的误解)是无法避免的毛病。
      由于“讹”的无法避免,“诱”(好的作品对读者的诱导)和“媒”(就是指翻译的作品,它是译者与读者的媒介,或是桥梁)也产生了新的意义。一般来讲,翻译是“联络员”介绍人们去认识国外的作品,诱导大家爱好国外作品,像做媒似的,使国与国之间缔结“文学姻缘”。此种情况下,翻译可为读者带来许多利处,使读者不必学习外文,读原着即可。而由于“讹”的存在,“诱”和“媒”的角色也有不同。好的译本使读者弃原作而去学外文;坏的译文就会离间读者,使他们丧失对原作的兴趣,结果都导致了译作与原作同被抛弃。
      由此,笔者以为,《林纾的翻译》一文还尚有可挖掘之处。其中,一些精妙之处反倒是被掩埋了。我们倒可以这样理解,钱先生的文章可视为一种对忠信以外翻译观的肯定,进而拓展翻译的概念。
      必须指出,在我国的翻译史上,不同的时期翻译要以不同的术语来阐释,这仿佛是翻译的概念难有定论,而其属性也并非固定不变。
    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时期,翻译的观念必须要重新阐述、重新检视、重新构建起来。
      如果您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专业词汇难题或有相关翻译需求,可直接拨打我们的咨询热线:010-64809262。世联北京翻译公司,更专业、更快捷,是您放心的选择!
      文章来源:世联北京翻译公司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