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美中小学校长探讨国际化人才教育方案提供同声传译服务
时间:2014-07-18 13:47 来源:未知 作者:licui1 点击:次
2013年08月18日,由北京市教育学会学科英语教育研究分会、瑞思学科英语主办的中美中小学校长巅峰对话暨瑞思杯英语项目应用能力大赛在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隆重召开。来自中、美两国多位知名中小学校长在本次盛会上进行巅峰对话,就中美教育的特色和差异展开交流碰撞,探讨国际化人才教育解决方案。世联翻译圆满完成会议全程的同声传译工作。
6至12岁的孩子,最需要的基础是什么?中国小学校长认为是秩序感。美国小学校长认为是与他人合作、向他人学习的能力以及开放性思维。6至12岁的孩子,出国留学好不好?中国小学校长认为,如果想把自己的孩子变成别人家的孩子,那就送出国留学。因为这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美国校长认为,是否送孩子出国留学,取决于孩子的具体情况,即能否完成自己的学习、能否与别人一起合作、能否适应国外的生活。因此,出国留学完全是个人的事情,不能一概而论。 在日前举办的中美校长巅峰对话暨瑞思杯英语项目应用能力大赛上,中美两国校长的观点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在美国校长眼中,基础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潜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最终达到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在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方面,美国学校的教学显得与中国学校大相径庭。 美国佛罗里达州优秀公立小学Palm Pointe Research School校长Debra Snyder表示,美国小学不会让孩子死记硬背知识,而是让孩子根据知识点提出更多的问题,并自我寻找答案。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想到别人想不到的问题”,之后再通过彼此沟通、交流学到更多的东西。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既能够培养人的创新性,又能够培养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对于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记忆,没有记忆无法实现创新。但是,记忆只是学习的第一步,仅有记忆是无法成功的。美国学校教育的第二步就是让孩子们将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在美国的学校教学中,讨论是重要的学习方法。读完一篇文章,再由孩子们共同讨论,既是一种记忆方式,又是在现实生活的实际应用。 不过,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芦咏莉看来,记忆本身也是一种能力,只不过知识学习的核心能力不是记忆力,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才是学习的重要目的。其实,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事实性知识离不开记忆,而程序性知识则需要了解怎么做到的。比如,风就是一个程序性知识。通过对风的观察,能够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并通过能力的迁移去认知雨、雪等事物。如何培养创新能力,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注重过程教学,让孩子从简单的记忆中进行加工、总结,最终提高思维能力。 事实上,教育的目的都是培养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美教育也在相互学习与借鉴。Debra Snyder校长表示,中国学生在某些学科的水平测试方面确实比美国学生成绩好。这也促使美国学校越来越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中美两国教育相互交流、合作,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公平。同样,作为中国学校的校长,芦咏莉也谈及中国教育的不足,中国教育给予学生的知识量太多了。即使国内的学校“减负”,但家长却担心孩子浪费时间。同时,为了达到知识量的传授,老师们往往缩短教学时间,直接给出结果,忽略了知识的发现、探索过程。其结果就是中国学生的后劲不足,考入大学后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放任自流。 曾经在美国小学任教三年的袁雪如今是国内一家英语培训机构的学术总监。她认为,中国教育培养的是考生,学习的目的是记住现成答案,应付考试。美国教育培养的是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事实上,中美两国教育存在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才能真正实现中美教育的双赢。 ![]() 中美小学校长圆桌论坛 ![]()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讲话
北京 2013-09-06(中国商业电讯)--随着70、80后,一群具有教育前瞻性的“新一代”父母的崛起,如何培养孩子的国际化视野、如何为孩子提供“国际化的教育环境”已经成为他们不懈努力的方向。近日,由北京教育学会学科英语教育分会与瑞思学科英语联合主办的“中美校长巅峰对话暨第二届瑞思杯英语项目应用能力大赛”在清华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外知名校长齐聚一堂,围绕“国际化教育”问题展开了一段深入探讨,上千名中小学生家长到场聆听。
|